当前位置:才华咖 > 范文 > 校园 > 五年级科学《地球故事》教学设计
手机版

五年级科学《地球故事》教学设计

来源:才华咖 阅读:2.46W 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科学《地球故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科学《地球故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的历史过程,本课向学生简述了这个漫长的故事:从“天圆地方”的猜想到古希腊人的假设、从亚里士多德的推测到麦哲伦的验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过“问题——猜想——验证”的过程,深刻的认识到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经历无数次的假象和验证、科学结论是可以反复验证的`,体会到正是因为人类不断地对自身的探索结果提出质疑,才有了现阶段对地球形状的最终认识。

按照历史的进程,遵循认识的规律,本课设计了“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与探索”、“观察进出港的帆船”、“推测与验证”、“在太空中看地球”和“我的科学小报”等活动。本单元中唯一的试验活动“观察进出港的帆船”也是未验证古希腊人的猜想而设计的。

【设计理念】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多大;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这是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而本课重点要使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能对“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一问题提出假设,并能通过生活中看到的现象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基于上述考虑,为了更好凸现科技史即人的探索史,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把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与探索、观察进港的帆船、推测与验证整合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状星体,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学习用简单实验来验证前人的猜想并做出结论。

3.学会分组实验和填写实验记录单。

【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的形状。

【教学难点】

学习用简单实验来验证前人的猜想并做出结论,认识到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假想和验证。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篮球、小船、地球仪、课件,纸质实验记录单10份。

学生准备:教材,钢笔。

【教学流程】

一、谈话情境导入。

1、谈话质疑: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地球,而做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你们知道自己的“家”是什么形状的吗?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对地球认识的猜想和探究。

活动(一):地球“天圆地方”的猜想与探究。

师介绍远古时代,人们最初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课件展示)

学生阅读,汇报。

小结:古代的人们因为只能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等猜想。板书(猜想)

2:故事导入实验,(板书验证)

全班交流:你们猜想一下,如果大地是平的,远处有一艘船使进港口,你在港口看见能观察到什么?

交流汇报

(2)实验验证“天圆地方”说。

①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②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3)师小结。如果地球是方的,那么船进出港时既能看到船帆也能看到船身。可是古希腊人看到的不是这样的,说明大地不是方的。

活动(二)古希腊人的“大圆球”说。

1、实验验证“大圆球”说。

(1)小组长拿出实验记录单,其他组员准备实验材料。

(2)师介绍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出示PPT)。

2.、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实验得到结论:船进港时先看见船帆,出港时先不见船身。看来大地是个大圆球。

3、.补充介绍:

其实,早在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球的影子是一个圆形的事实,做出了地球是个球体的猜测。亚里士多德的“球体”说和希腊人的“大圆球”说都是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转折。

活动(三):观看图片,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1、师简介麦哲伦环球航行。

2、展示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图片。

3、简介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飞天资料

4、小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卫星对地球的精确计算,也发现地球是一个两端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并且模拟地球制成了地球仪。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地球的半径大约是6371千米,地球赤道的周长有大约4万千米,需要4000多万个同学手拉手才能围住。这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或者成人一刻不停地步行大约1年的路程。

三、课堂总结,课外拓展。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球体。)

2、布置课外实践活动。

孩子们关于地球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正等待着你们去探索,去发现,有兴趣的同学课余时间可以搜集相关资料制成科学小报。

本文链接:https://www.caihuaka.com/fwzs/xiaoyuan/wd0m08.html

Copyright © 2024. 才华咖 All right reserved. 浙ICP备20120231号-3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