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咖 > 范文 > 文学 > 一个人的远方的散文
手机版

一个人的远方的散文

来源:才华咖 阅读:3.16W 次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一个人的远方的散文

茫茫戈壁,一望无垠。

一个人迎着落日的夕阳,手持锡杖,在艰难的行走,身后拖长的背影愈发显得孤独,但步履依然是那样的坚实,因为有梦想的远方在不停的召唤。这个人,就是玄奘大师,在他身上发生了那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传说中的神奇,佛性确实让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试图走进他,去了解他的神圣、伟大和卓越……

也许是心有灵犀,今年和玄奘大师有了两次比较亲密的“接触”。一次是在一个灯火辉煌的夜晚,我来到了西安大雁塔,大雁塔就是玄奘为藏经而建的,在大雁塔前的广场上,我看到了手持锡杖、坚韧前行的玄奘;一次是暑假时期,到偃师去,这里是玄奘的故乡,有唐僧寺、玄奘故里等,使我能够再一次追寻他的足迹,领略他伟大的壮举。

玄奘,姓陈,原名陈祎或陈袆,洛阳偃师人。对于他的名字,是祎(yi)或是袆(hui),史学家曾争论不息,各持己见,因为从书法的传承来说,因为“一点”的差别,而来辨别真伪,确实极为不易。就像孔乙己茴香豆“茴”的四种写法一样,意义并不大。无论是怎样的一个名字,丝毫影响不了玄奘、三藏法师甚至唐僧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影响不了他的伟大贡献。

出生于官宦之家的玄奘,从小就跟父亲学习《孝经》等儒学经典,耳濡目染中,使他“爱古尚贤”“备通经典”。也许,年少时的学习和经历,能够成为一生追随的梦想,就像数星星的孩子张衡那样,最后成为了科学家。十一岁的孩子,也许还在母亲的怀抱中撒娇,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中玩耍,而十一岁的玄奘,却选择了跟随他的次兄进入寺院,学习《法学经》、《维摩经》等佛学经典。在长久的学习和研读中,他对佛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成为他一生最好动力,一直持续到他终老离世。看来,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让他不知疲倦、殚精竭虑,让他兀兀穷年、焚膏继晷,让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终成一代佛学大师。

由于唐代的战乱,他赴蜀学习,师从多师,由于他的勤学精研,虚心请教,使他的佛学造诣如日中天,闻名蜀中,成为年轻的`佛学家,得到了大家的厚爱。也正是在这里的学习中,鉴于法相学形成的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使佛教界经常辩论,都认为自己的为正宗嫡传。当时天竺的高僧抵达长安,玄奘从他口中得知佛教界的大师戒贤在印度烂陀寺讲经,这对于他来说,不啻为一桩喜讯,于是发愿西行,想直探原典,弄清佛教的来龙去脉,来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理想有多高,力量就有多大。人都是逼出来的,不给自己逼一下,就不知道自己有多牛。面对现实的“骨感”,在朝廷不允许的情况下,不等不靠,不找借口,当立下西行取经的宏愿后,一匹马、一行囊、一杖芒携带者他那一颗雄心、一腔热血,就开始了漫漫的西行。

行文至此,我想到了封侯河南方城博望的张骞,张骞通西域在历史上有特殊的意义,不仅加强了同西域的联系,加强了文化科技的交流,开辟的丝绸之路对以后也有深远的影响。

玄奘就是按照丝绸之路的路线,一路向西,冰雪、荒漠、高山、风沙、野兽……关山重重,前路迢迢,缺衣少食,艰难险阻,时时都有生命危险。而在此前,曾有三百多僧侣去西域,大部分死在路途,少数人无功而返。玄奘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经由今新疆北路达天竺境内,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经今新疆南路回到长安,往返凡十七年,行程约五万里。这其中的艰辛和酸甜苦辣,只有玄奘一个人最为清楚。这里,有他的雄心壮志,冥冥之中,也有佛法带给他神的礼遇。五万多里,那是一个怎样漫长的路途啊,他用步履一步步的丈量,十七年春夏秋冬,多少次的花开花落,玄奘用行动证明了自己。

有这样的一个场景,让我们屏住呼吸,用虔诚的目光注视着已成为大德高僧还依然年轻的玄奘。戒日王在曲瓦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参加的有印度区域的十八个国王,三千个大小乘教学者和外道两千余人,玄奘胸中自有千万雄兵,腹有诗书气自华,任人问难,而竟无一人能予诘难,足见玄奘学识之渊博,对佛教钻研之精深!

玄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回来。我觉得,这对于玄奘来说,还不是最伟大的,也不是最了不起的。

是因为,归国之后的玄奘潜心修行,一门心思沉浸在佛经的翻译上,据记载,玄奘及其弟子共翻译出佛教经典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何等卷帙浩繁的辉煌巨著啊!

是因为,玄奘将翻译的佛经呈献给唐太宗,唐太宗亲自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书法大家褚遂良亲书,成为千古书人学习的楷模。唐高宗李治根据他翻译的佛经,亲自撰写《圣教记》,一序一记,足以说明唐代佛教得到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王羲之《集王圣教序》成为中国书法的奇葩,足以名垂青史、彪炳千古!

而最了不起的是他的虽九死而未悔,是他的不忘初心,是他的视权势为粪土的精神和情怀,是一位真正有佛性的人。

玄奘归国以后,受到了朝廷的极为重视,唐太宗、高宗亲自接见,并为其经书亲自作序作记,一序一记,演绎了君主和高僧、和佛教的美好史话。根据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唐太宗、高宗,多次要求他还俗做官,这对多少人都梦寐以求的好事,包括杜甫、李白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量级人物都在所难免,但对他来说,一概的予以断然拒绝。多次上书皇上要求回相对僻静的少林寺翻译经书,但也被皇帝否定。所以,才有了慈恩寺、大雁塔这些名胜古迹流传于后世。

也是让他意想不到的一个收获,是玄奘的作品填补了印度历史的空白。他口述弟子记载的的十二卷《大唐西域记》,通过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一百一十一个国家和传闻中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山川、地貌、物产、习俗等,再现了印度地区的历史。而于当时印度地区的历史没有丝毫的文字记载,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说:“无论怎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

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是,根据《大唐西域记》改编创作的《西游记》,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玄奘做到了,而且做到了“立志、立德、立言”,所以才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当我在玄奘故乡,瞻仰唐僧寺的时候,我一直都为这样近距离的接触、感受这样一个伟大人物而激动。他不是神,他是一位从偃师走出的圣哲。如果从他做出的贡献来看,玄奘应该说是一位翻译家、旅行家、佛学家,也可以说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世界和平的使者。

一个人的远行,开启了一个中国佛学的新时代。

诗和远方的原野,永远在召唤者每一个不愿苟且生活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caihuaka.com/fwzs/wenxue/zlp18g.html

Copyright © 2024. 才华咖 All right reserved. 浙ICP备20120231号-3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